作者:晶谷照明 发布时间:2018-10-10
前面我们谈过,大馆暗、小馆亮是普遍情况。如果说大馆暗是标准滞后造成的,那么小馆亮却是设计施工不合理造成的。因为大馆暗是考虑了展品保护和观众安静欣赏的光环境问题。
所以,小馆亮只考虑将展品打亮就行了,没有考虑文物保护与光噪音。
我们看看前些年的一份调查数据:
[资料来源: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培训讲座(<建筑照明设计标准>编制组 编)P90-91.]
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:对光最敏感的文物照度却最高!为什么呢?为了辨识。
譬如字画,丝织品等,照度低了看不清,所以就把照度大幅提升了……
还有一个现象,当博物馆文物不多,以图文板或者复制品为主时,照度控制也没有那么严格,就会高一些,不用强调保护了。
许多馆经费有限也是一个原因,因此这些限制没办法做专业的设计,购买专业的设备与选用专业的施工,所以退而求其次,只是把展品打亮就行了。
所以,这类照明还没有考虑到文物保护以及观众照明氛围的营造。
在专家不具备的情况下,领导与群众的意志也会影响照明要求,大家都希望亮一点,这样就做出了一个亮堂堂的博物馆。
所以,小馆照度超标的情况比较严重,需要严格控制。
亮了无法表现文物,也无法营造安静的光环境。
博物馆的主角是文物,我们会把灯光聚在文物上,将其它地方做暗,突出文物,引起观众关注。
如果太亮了,空间的其它组件会和文物“抢镜”。
文物在地下沉睡了数百甚至数千年,当初再精美,现在也无法与普通饰品媲美了,如果毫无区别地做照明,就会给观众形成一种印象:文物是丑的,没什么好看的……
因此,照度首先要暗下来,在充分考虑展品保护的基础上,再适当地提高照度,既考虑了文物展品的需要,又考虑的观众的舒适感受,就很理想了!
太亮了也容易让观众分心,被其它东西吸引,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文物上,大家走马观花地看一遍,什么印象也无法留下。
所以,从总体来看,博物馆照明还是要以暗为主,以暗衬亮,营造文化熏陶的氛围。
而在此基础上,考虑观众感受,适当提高照度,引入自然光,从而让人们在愉悦舒适的氛围中接受艺术熏陶!